蒜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穿石渡第二十一章齐宏 [复制链接]

1#

写在前面,致敬朋友们!有朋友指出拙作第一章中,插的一段第一人称自述,切断了小说结构的动脉。愚以为深中肯綮,见解深刻。特别致谢!下面章节中有关知青的故事,以第三人称来写。敬请朋友们阅读后,不吝赐教,以便在二稿中修改。

穿石渡

第二十一章

张希庭慌里慌张,提起行李箱就准备步出家门时,他忘记把他那支擦拭得锃亮的67式微声手枪带上了。当他折返身去拿枪时,他家大门突然被敲响了,他问清敲门者是谁后,他知道自己的丧钟敲响了。这次任谁也救不了他,他彻底完蛋了。尤其是他推开房间的窗户,看到有一排持枪的解放*战士,站在楼栋前面的路边上,他彻底傻了眼。想到自己将被押上正义的审判庭,他再狡辩也逃脱不了最终被绑赴刑场,接受枪弹的命运结局。他已生无可恋了,只留下召彰的罪恶,被世人指点。于是他拿起差点遗忘在五斗柜上的67式微声手枪,对准不断冒着冷汗的前额“噗噗”两枪,他应声倒下。彭成武率领其他“11.20”专案组成员,踢开房门,张希庭已饮弹身亡。彭成武将具体情况向省革命委员会和47**部作了汇报,省里和*部要求专案组继续调查核实张希庭犯罪的事实和凭据,以便结案。专案组在彭成武率领下,北上南下,认真、细致深入地调查取证,终于在翌年年底向省革命委员会和47**部,递交了一份50多页的有关张希庭犯罪事实的结案报告。张希庭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他深重的罪恶人生划上了一个可耻的句号。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口号曾经响亮地流行了20余年。这口号是近万人青春岁月的写照,抑或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记。因为这句口号,“上山下乡”深深烙印进无数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的命运中,也烙印进这些知识青年背后那些无数的城镇家庭中。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五十年代,它是解决城镇青年就业的一项基本囯策。毛主席早在年就相继发出过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后就掀起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劳动定居的群众路线运动。上山下乡运动以年为界,分为两大模式,68年以前主要是下到兵团、农场垦荒劳动,拿工资。68年以后主要是插队落户农村生产队,和普通杜员一样挣工分,分口粮。尤其是*的九大以后,对66届、67届、68届初高中毕业生滞留城市待业的严峻社会问题,作出了统一布署,全部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年早春,春寒料峭。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分配三十多名知识青年到穿石渡人民公社插队落户。其中齐翮、叶小婷、王小毛、赵湘蓉,两男两女被安置在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家中。四人中齐翮一人是由她妈妈,联系好安置在刘有喜家。其余三人,叶小婷安置在余春桃的姆妈余姜氏家。赵湘融安置在彭痞子的姆妈彭刘氏家,王小毛安置在肖汉明家中。这是刘有喜和一队队长石长子,商量了许久后才定下的,也是充分考虑了队上社员家庭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决定。叶小婷和齐翮来自同一所学校,湖南水利电力学院附属中学。赵湘融来自长沙学院路中学,王小毛则小学未毕业。他在长沙沙湖桥小学,五年级时跟同学打架,把那个同学的右眼用铁丝扎瞎了,因此他被学校开除了。两个女生安置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女主人,家庭人员本就单调,安置一个女知青既可以做伴又可以做点零星家务。彭痞子的母亲稍微唠叨点,但那是因为彭痞子没去服刑前,在家里好吃懒做,在外偷东摸西,叫彭刘氏太操心。余姜氏善良勤劳,为人厚道,看人看得重。余腊梅难产去世,对她打击较大,她始终没从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尤其是余春桃被江华瑶族民族歌舞团招走后,她曾一度陷于孤独忧伤之中,要不是她的小外孙肖梅生,常常跑到外婆家来,帮助外婆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逗逗外婆,给外婆带来些欢快。她几乎就整日愁眉不展,拼命干活,了无生活的乐趣。春挑一走转眼就快六年啦。她现在己是歌舞团的骨干、台柱子了,她和同时招进歌舞团的乔芊羽都表现十分出色。排演歌剧《江姐》、分别是A、B角,互换场次演出。余春桃则因她嗓子的特别音质,更受欢迎。只要是她出演场次,每次都是盛况空前,演出门票早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有加倍票价的*牛票,也十分抢手。余春桃三番五次要接她姆妈去歌舞团一起生活,姆妈就是不肯,还说什么,你腊梅姐回来,看不到姆妈,她会伤心的,叫春桃听了也陪着她伤心。沒办法,春桃每次回来给她带些吃穿用度,给小外甥梅生带点糖菓饼干,就匆匆回歌舞团了。

四户人家由于四个城里来的知青的加入,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叶小婷的妈妈,是湖南电力学院教公共课的化学老师王德重教授,哥哥叶伟是省体工大队的拳击运动员。叶小婷的父亲早在年镇反运动初期就被枪毙了。她父亲死时,医院待产,她连父亲的长相也是从相片上看到的。她母亲王德重是她父亲最后一个姨太太,因此文革中被批斗得厉害。她母亲有一个哥哥解放前去了台湾,一个姐姐在美国普林斯顿当大学教授,海外关系复杂。文革中她母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份子,国民*潜伏的特务,反动*阀大土匪的小老婆。说她母亲是特务,原因是她母亲王德重总是把头发盘在脑后,用一丝网套套起来。红卫兵造反派说,那盘的头发中藏了微型发报机,并且夜晚在她们家听到过“叽叽叽”发报的电波声。其实,那“叽叽叽”的声音,是叶小婷从花鸟市场买来的四只毛茸茸的小鸡雏,夜晚发出来的叫声。叶小婷二十岁,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在四个知青中,她知识面最广,学识也最深。她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时被称为“校花一支笔”她为人谦和,善良而勤奋,在四人中很受尊重。在余母家短短几天,把个余姜氏喜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这么好的妹子分到她家,简直是老天爷的恩赐。她除在生产队下地干活外,收工回到余家,大小活她都争着去干。打猪草剁菜喂猪,自留地跟着余母锄草浇菜,家里烧饭打扫卫生,反正只要看到余母做事,她都抢过来干。她和春桃同年生,但比春桃小月份,她也就称余母为姆妈,叫得特别亲切,由于不同春桃她们,是余母亲生,她从不回嘴顶撞,总是对余母嘻笑连连,余母对叶小婷的喜爱,也就格外厚重。

赵湘融则不同叶小婷,她是工人阶级家庭,她一家七口人,子妹五个。她上面两个哥哥,都已结婚生子,另建家庭。她下面一妹一弟,她虽在家排行居中,但因哥哥成家,她便在家除父母外自称老大。弟弟最小,对她是言听计从,从不敢忤逆犟嘴。妹妹只比她小不到两岁,从来也就不把她当姐姐,蔑视她的权威,和她争嘴吵架,不分上下。每每两姐妹争吵得不可开交,让懦弱而聪明的小弟评理,那小弟好人一个。从不得罪姐俩,总是不去评论两人的是非曲直,只夸奖两人有理的地方。两姐妹也便化干戈为玉帛,相视一笑泯嫌隙,本来也就没有原则上的纠纷。这次到农村下乡插队,两姐妹表现从未曾有的仗义,让父母和哥哥们都为之感动。姐姐的理由是,她是大的,去农村吃苦劳动,是她的义务和本分。妹妹则认为,父母亲年龄大啦,又都要上班,家里更需要能干而又勤奋的姐姐,买煤买米,排队购物,有姐姐在外的强势和能干,就没有所解决不了的事。姐姐在家操持,爸妈省心省力,我没姐姐能干,就让我去农村插队劳动,顾自己一人应不成问题。爸爸妈妈和哥哥他们莫衷一是,姐妹俩都占理,在这事上又都这么仗义,那怎么办呢?小弟提议俩人抓阄决定去留,由二哥在两张大小一模一样的纸上,分别写上“去、留”二字,搓阄后,姐妹俩来拈阄,共三次,两次拈到“去”字,则下乡插队劳动。小弟则负责洗阄的程序,爸爸妈妈负责监督,一家人都认为这样合理。于是抓阄就变成了,两姐妹谁下乡插队落户,决择命运的方式。姐姐为大,姐姐先拈。妹妹不同意姐姐先拈,那么决定谁先谁后拈阄,就也由抓阄决定吧。结果是妹妹先拈,姐姐则拈中了两次“去”字,下乡劳动的命运,自然就是姐姐赵湘蓉的选择。趙湘蓉很能干,在彭痞子家不到一星期也充分显示了这一个性特征。她不是事事都和彭刘氏抢着干,而是每天晚饭时,就和彭刘氏商议决定了第二天家中的活计。她分好工后,第二天除参生产队劳动外,各自完成昨晚商定分配的劳动任务。那彭刘氏也是喜出望外,过去为了翻两垅红薯藤,她把彭痞子头上骂得脚下出,最后还得自己去完成。如今可好,不要自己操一丁点心,只需把小赵分给自己的活完成好就行了。她也逢人便说,或许前世自己也做过一些好事,让天上掉下过好妹子,来到她身边,让她老了老了也享享有女儿的福气。

齐翮也是66届的高中生,和叶小婷一届,也和叶小庭一样,刚满二十岁。在学校时,他和叶小婷同届不同班,但却同在校文学社团,并分别担任校文学季刊《潇湘文苑》的正副主编,俩人的文字功夫难分伯仲。而且文革初期,俩人一同组织学校红卫兵团,一同去串联,去北京下广州、赴韶山、上井冈山。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后来在清算串联费用时,两人分别支付了一百多元的车票和住宿费用。齐翮爱看书,他嗜书如命,尤其是爱看外国文学,更对19世初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和19世纪3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串联回校后,他和叶小婷都退出了红卫兵组织,任何组织和活动都不参加。一心扑在被抄来的图书堆里打发日子,经常忘记吃饭,有时还被关在学校和他妈妈学院的图书馆里,让家人好找。但他又不是一味的灌书,他是有选择性地看书。他对浪漫主义病院“德国式的“颓废”文学,所表现出的热衷于描写离奇怪诞、充满神秘色彩事物的文学主张是持批判态度的。但他对崇尚“自然”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作品所表现的文学主张,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欢欣,崇尚自然纯真的人性,追寻被理性与文明压制下,人的自然情感与欲望,又极为贊成与欣赏。他喜欢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等英国诗人。十分欣赏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人的世俗感性,自然与神的高度统一,大自然中隐藏的生命之永恒。对他们追寻人性自由理想、张扬个性的理念与情感也特别崇尚和认同。他甚至是膜拜这一时期法国的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梅里美和“魔女”乔治.桑。对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狂野的人性,原本狂放的原欲之爱,原始、赤裸的强力,反叛道德激情的人性之美,表现出狂热的认同和推崇。当然,他对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有着高涨的热情。他喜欢他们笔下,试图用艺术寻找道德的“上帝”,以博爱去制止弱肉强食的无休止争斗的故事和情节。喜欢他们用如椽般的笔触,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善与恶的赞美与挞伐。还有对情欲驱使下的邪恶、灵*的动荡与焦灼相冲突的人文现象,齐翮都会去深深的思考。他崇敬像过渡时期的雨果,像上升时期的巴尔扎克、狄更斯和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楼拜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喜欢他们的《悲惨世界》、《在人间》《双城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烈尼娜》、《复活》、《罪与罚》、《包法利夫人》等等一系列享誉世界文坛的不朽著作。他也喜欢先秦两汉文学。那是一个开文学自由浪漫而又坚定务实之风的伟大时代。那些*客和杂家们,洋洋洒洒,纵横捭阖,兴百家之言,究古今之史,摧枯拉朽,澎湃向前的*治主张和论辩,读来令人昂奋,教人深省。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或豪放激越,或婉约缠绵,或低吟浅唱,或娓娓道来。那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最耀眼的瑰宝,他们绣口一张,便力透纸背。他也热爱鲁迅先生,这面最辛辣最彻底,批判封建主义的大旗。齐翮万分惋惜封建主义的*瘤,就如同基因分子,千百年来在国人的血液中根深蒂固,怎么批判清除,也清除不了。这次下乡,他除了带一箱子书籍,就几件衣服而已。

这次和他们一起下乡的王小毛要算他们之中最没知识的青年了,他小学刚上到五年一期,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年,这次也由居委会安排下乡插队落户。他还不满13岁,应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啦。他一脸的稚气,懵懵懂懂,天真又有几分可爱。闪亮的光头,白亮白亮,宽宽前额,大大眼睛,尤其是睫毛又长又翘,鼻子也生得好看,鼻梁坚挺,鼻翼厚实。两片薄薄的嘴巴,红艳艳的,象涂了胭脂一样。白里透红的尖削脸膛上有一对又大又深的酒窝。当初刚到生产队,社员们都说,这个伢子长得真好看,又有点像肖桂秋,尤其是那对酒窝,与肖桂秋有得一品。刘有喜和石长子看他年龄又小,样子天真可爱。就说,把他安置在肖汉明家吧,肖汉明一家善良纯朴,看人又重,这伢子跟桂秋挂相,肖汉明肯定喜欢。果不其然,石长子把他带到肖汉明家,一家人特别高兴。尤其是肖汉明,仿佛看到少年肖桂秋又回到他身边,他高兴得一把拥住王小毛,一连叠声说:“好,好,老天爷又给我送个满崽来了!”一边的肖梅生有点酸酸的,撅着嘴喊他奶奶:“娭毑,你看爷爷咯,讲别个是满崽子哦。好像冇看见过崽一样,我爸爸过年回来,才走冇好久哩!”的确,肖桂秋过春节的时回来探亲,住了半个多月。肖家一家子也欢天喜地地过了一个热闹的团圆年,加上余春桃也在除夕的下午从歌舞团赶了回来,和她姆妈一起,在肖汉明家过除夕、守岁。春桃在家住了三天,三天除了和桂秋去陈书记家,刘有喜家和石长子家拜年聊天打讲之外,其余时间都和肖桂秋带着肖梅生一起玩耍。王小毛生性聪明又帅气,一看就是有教养,懂礼貌的好孩子,那为什么会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呢?

王小毛岀身在高级知识份子家庭,他是家中的独子。他父亲和母医院的主任医生,但父母亲的家庭出身都不好。王小毛的外公原是国民*外交部美洲司的副司长并出任驻美国外交公使。王小毛的妈妈在美国生,美国长大,大学就读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王小毛的父亲,家庭出生身也不好。王小毛的爷爷是国民*行*院的高官,王小毛的父亲也是美国生,美国长大。他爸爸大他妈妈四岁。他爸爸和他妈妈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同学,只是专业不同,他爸爸是口腔医学。年,这对年轻的夫妇受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的感召,一同回到祖籍湖南长沙,参与祖国的建设。俩人医院,一个是口腔科主任,一个是内科室主任。王小毛年6月出生时,妈妈巳是32岁的高龄产妇了。生王小毛时难产,子宫大出血,身体恢复得一直不太好。文革初期因受不了无止境的批斗,在长沙北火车调度场卧轨自杀。父亲也在文革初期被批斗后,下放到浏阳磷矿劳动改造。当时这王小毛刚九岁,读四年级。突然的家庭变故,让这个九岁的孩子不知所措,他的家被红卫兵抄了后,贴上了封条。他成了无处可归的流浪儿。后来是一个从前跟他们家,从没有来往的沾点远亲的姨妈,好心收留了他。姨妈家儿女多,家中十分困难,姨父是拖板车的,整日为煤店拖煤,累得半死,收入极少。姨妈带着两个女儿在家糊纸箱纸盒,天天糊到深夜,也挣不了几个钱。王小毛的到来,令这家经济更加困难。一个九岁的孩子正长身体,要吃要喝的。加之,从前不说锦衣玉食吧,至少是比一般老百姓的日子要好许多。突然家庭一变故,王小毛又不太懂人情世故,还是原来在家时被父母亲宠溺的作派,这自然遭表子妹们的嫌弃。因此,日子过得十分凄苦,吃不饱,要做家务,做不好要挨打。姨妈也无暇顾及他,他便经常宁愿在外流浪,也不回姨妈家。

在学校就更惨了,经常遭红小兵们群殴漫骂,骂他是黑五类反革命特务的臭崽子。老师也顾不了那么多,只好听之任之。一个九岁的孩子,一个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后代,一个曾经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好学生。他不明白命运为何突然把他抛到了悲惨的深渊,他常常护着油亮的少爷西式分头,任凭身上被棍打拳击脚踢。后来,有同学看他护着头,就故意抓扯、拖拽他的头发,他常常被抓扯掉大把大把油黑发亮的头发。他索兴去到学校对面小巷的埋发店,哀求那个老一点的理发师傅给他刮了个光头。但这一来,同学们的恶作剧就更加升级了。除喊他:“光电泡、光电脑摸贱、光电油”之外,还你上去拍一掌,我上去拍两掌,打得他眼冒金星,头晕脑胀。

一次放学,他被一群对他欺侮惯了的同学,堵在校门口对面的那条小胡同里。巳是十一月的初冬季节,王小毛还是穿着一条单薄的裤子,而且裤裆都破了。其中一个比他高大许多的同学,手里拿着一根不知哪儿检的锈铁丝,勾住王小毛破烂的裤裆一扯。笑着说:“看王小毛的细卵鸡子呀,快看呀白嫩的小卵鸡呀。”说着他扔掉手中的铁丝,就去抓王小毛的鸡鸡,王小毛两手护着裤裆,哭喊着:“救命呀,救命呀!”那个同学狂笑着弯下腰,扯开王小毛的双手,一把抓住王小毛的卵鸡蛋蛋一捏,立时王小王痛得大哭起来。他弯腰检起地上的锈铁丝,就去扎那个,还弯着腰抓住自己卵鸡蛋蛋的高大同学。那同学脸往上一扬,王小毛手中的铁丝,正好扎中了那个同学的右眼。那个同学立刻痛得哭着在地上打滚,其他围观的同学便七嘴八舌叫喊起来:“王小毛扎人眼睛啦,王小毛扎人眼睛啦……”这一幕欺侮王小毛的闹剧,被胡同理发店那个老理发师,看得清清楚楚。后来那个高大的同学,捂着被扎伤的右眼,痛打了王小毛一顿后,啍啍着回家去了。他家里父母亲都去上班了,只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在家。平时,这个高大的同学在家也经常欺侮他自己的姐姐,所以她姐姐也不管他,自己吃了午饭,径直回自己的学校上课去了。等到这个同学的父母下班回到家,医院。医生抱怨他的父母不知痛惜儿子,这个同学的右眼由于瞳仁被伤,救治不及时,即使伤愈恐怕也无光感了。后来学校和街道派出所来调查,那个老理发师将看到的全过程详细告知他们,加之参与闹剧的几个学生也据实相告。派出所最后判定王小毛虽属正当防卫,但防卫过当,责令赔偿一半医疗费。得知王小毛的家庭情况后,派出所也无奈,那个同学的父母也只能认倒霉了。谁让自家的孩子也不是省油灯呢?只好强求学校开除王小毛,学校为了推托责任,也就将弱势的王小毛开除了。王小毛的情况,经派出所好心干警反映到居委会,医院协商后,医院从王小毛父亲的名下,每月领取十元钱补助费,予以王小毛人道主义关怀。

听完王小毛的自述,肖汉明两夫妻已是泪流满面,哽咽不已。肖汉明搂着王小毛说:“伢子,你放心,肖爷爷这里以后就是你的家了,你在这里不会受到任何欺侮,你正长身体,今后饭要让你吃饱,衣要让你穿暖,家里的事,你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和梅生一起看书学习玩耍。”王小毛听罢,流着眼泪跪在肖汉明老夫妻跟前说:“爷爷,我一定听您和奶奶的话,好好生产劳动改造。”在王小毛稚嫩的心灵里,他以为这次把他下乡,和他爸爸被送去浏阳磷矿劳改造是一样一样的。这王小毛从父母以前的溺爱关怀中,一下子遭遇到这几年如同炼狱般煎熬的境遇,他已成熟了不少。他学会了吃苦耐劳,他学会了忍气吞声,他学会了察颜观色,他学会了知恩图报,他更学会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在肖汉明家他勤快得像只採花的小蜜蜂,只要他有看到和想到的家务事,他都会去抢着干,并尽可能干好。他尊敬爷爷奶奶两位好人,他爱护梅生弟弟。尽管他比梅生仅仅大了三岁,但他懂得放让,懂得体贴爱护这个有点恃宠耍性子的小弟弟。梅生也从开始对王小毛的敌意中,慢慢接受了这个安置在他们家的知青哥哥,何况这个漂亮可爱会心痛人的小哥哥,对他是那么的谦和放让和关爱呢。王小毛也得到了石长子和社员们的同情,生产队从不派他脏活重活,总是让他和队上的妇女一起干活。这穿石渡远离繁华,远离喧嚣,远离*治,这里更多体现的是淳朴善良的天性,体现同情弱势的本能。齐翮和王小婷在下乡的前夕和途中,了解到王小毛的境遇后,便商量着每周为王小毛恶补文化课。他们在给王小毛补课的同时,也顺便帮肖梅生辅导功课。

肖汉明老两口喜出望外,他们听传言说下乡的知青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好吃懒做。怎么下到我们队上的这四个知青,都这样文明礼貌,知书达理,勤奋努力呢?难怪俗话讲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啦!也难怪在齐翮下乡之前,齐翮的妈妈要亲自来联系刘有喜,把齐翮放到他们家。因为当初堰家湾水电站建设时,她作为学院实习队随队医生,住在刘有喜家,对这家人的淳朴厚道,善良谦和有深切的体会。她正是看重穿石渡这里,善良淳朴的民风,她才根据上山下乡中可以“投亲靠友”的*策,把齐翮放到刘有喜家的。这四个插队的知青,就这样成了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份子。他们将在这里生产劳动,生活学习;他们将在这里涵养个性,修饰礼仪;他们将在这里培育善良淳朴,修养坚韧果敢,总之,他们的青春岁月将融入穿石渡这方青山绿水,钟灵毓秀的湘南山水之间。齐翮的到来,让陈爱莲也欣喜不已。这齐翮虽然实在不善农业劳动,但他的学识广博深厚,外语的功底十分扎实。又爱好文艺歌唱,且说话唱歌,嗓音磁性悦耳,极富感染力。陈爱莲的学校正需要这样较全面的老师。她便向校长建议让他先在学校代代课,校长欣然接受。她又疏通刘有喜负责的西村大队,这一步虽必要,但最简捷。刘有喜和大队部几个领导一商量,大家立马同意。这样齐翮下乡在生产队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到穿石渡学校当老师去了。队里其他三个知青都替他高兴,都来祝贺他。同时决定,学校他这里,作为他们与长沙和其他地方联络通讯的大本营,今后所有信件包裹都由他代收转交。但说好,只能代收转交,不能私自拆开偷吃、偷看。齐翮笑着答应了。王小毛说:“齐哥,我的例外,你可全权处理。”赵湘蓉笑着对王小毛说:“你算啦吧,你等到海枯石烂,也不会有包裹信件的。”

然而,王小毛是第一个收到家信的。他的信是他父亲早在医院的。是医院的清洁工大扫除,在医院收发室要准备烧掉的废旧纸屑堆里找到的。这名清洁工当年看牙时,认识了王小毛的父亲王守一,王大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人品让他铭记心中。王大夫家庭的变故,他十分同情,但他又没有办法替王大夫纾难。他拿着这封三年前王大夫写给年幼儿子的信,几经曲折终于在居委会,找到了王小毛安置的地址,于是就把这封信重装信封,寄到了穿石渡人民公社。是公社守大门的一个老阿姨,几经转折才将这封三年前的信交到王小毛手中。王小毛拆开信,认真地阅读起来,信中父亲对小毛的情况分外担心着急,千叮咛万嘱咐,让小毛学会自强自力。同时,他还告诉小毛他分在浏阳磷矿挑矿渣的一些事情,他让小毛放心,他很好,很平安。他还让小毛不要放弃看书学知识,他说最终能让人战胜命运劫难的是知识。他还把孟子的一段话,抄录在信尾,让他们父子共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小毛不懂这段话的意思,把信拿给住在对面的叶小婷看,叶小婷详细地一字一句,翻译解释给小毛听。小毛点着头,答应父亲的嘱咐和劝勉。王小毛央求叶小婷代他给父亲写回信,叶小婷说:“我和齐翮给你补了这久的课,今天是老师考试你的时候了。你把你爸爸的信再读上几遍,体会下你爸信中所表达的内容,然后把你要给你爸爸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就好了。你先打草稿,等草稿打好了,我给你修改好,你再誊写下,就行了。我给你拿纸笔和空白信封吧。”小毛答应了,他开始打草稿,写了几行又划掉,写了一页又撕掉,抟成纸团扔在地下。一会的时间,地下扔了四五个纸团。叶小婷严肃地扳着面孔:“小毛,认真点,给你爸爸写封信这么难吗?我哪有那么多纸给你浪费呢?”说着,她弯腰拾起地下的纸团展开读起来。她耐心和霭地跟小毛说,这里应这样写,那里该那样写。在叶小婷的耐心指导下,王小毛人生第一封信就写好了。信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爸爸

您好!

我在我下乡的美丽宁静的山村给您写信。您三年前给我的信,几经周折,是那个你跟他看过牙的,医院好心的保洁大叔,从要烧掉的废纸堆里,不经意找到后寄给我的。您信中的内容,我已悉知。您在浏阳磷矿挑矿渣,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休息,注意身体。

我下乡的地方是湘南的山区水乡,这里青山叠翠,绿水长流。我在这里遇到了世界上最朴实,最善良的老乡们,他们对我十万分的友好,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在这里比长沙好一万倍,您放心吧!这里还有和我一块下乡插队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们对我也特别亲切。尤其是齐翮哥哥和叶小平姐姐,他们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一天的宝贵时间,为我补习文化课,他们的学问可深了。这封信就是叶小平姐姐指导我写的。

最后,祝您

身体健康!

心情愉快!

您的儿子、小毛敬上!

年5月26日

王小毛写好信后,叶小平把信装进信封中,让王小毛写上地址,封好后,交给了齐翮寄走了。王小毛便天天盼望爸爸的回信。

齐翮在学校很受师生们的欢迎,陈爱莲安排他先做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初中一年级语文课。同时把穿石渡西村上学的孩子早上和傍晚来学校和回家的安全管起来。学校原来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学校文艺队的张老师,她御掉辅导员后,就可以除了上课,全部精力放在学校文艺队的工作上了。学校文艺队自余春桃,被江华瑶族民族歌舞团招走后,体工队又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被地区体工大队招走。他们擅长的项目是艺术体操和举重。地区体工大队的两位教练,十分看重他们,认为只要他们继续刻苦努力,他们进省体工大队的希望是很大的。因此学校现在十分重视这一项工作,张老师和吳老师也积极努力地,对具有这方面专长的学生抓紧培养。学校的各种活动也开展得热烈而丰富。齐翮的到来,为学校文学社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他把他从长沙带来的书,在学校文学社开辟了一角,叫“进步阶梯”。这一举措,得到学校师生们更为热烈的拥护。他们的校刋《穿石河流》也办得更有深度,栏目设计和稿件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刋物的质量上去了,可读性提高了。穿石渡学校的学生,在那动荡的岁月里,能静下心来读点东西,实在是他们的幸福。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凡是那些年在穿石渡学校读过书,并热爱文学的学生,他们高考的语文成绩,都较其他学校要好。这也是后来,县文教局负责高考工作的领导,汇总的情况报告。农村学校图书资源十分匮乏,有些农村学校除课本和语录外,其他的书籍没有一本。加之那样的非常时期,在加强文学修养的培养方面,对城市和乡村的学校几乎是奢望,甚至是还要遭打压。穿石渡这样的农村学校能有如此的超时代眼光,应归功于陈爱莲副校长。陈爱莲能具有这样的眼光和胸襟,也要归功她那酷爱陶渊明的师塾老父亲,和她自身积累的文学修养和功底。之所以她一眼就看中齐翮,并全力举荐他来学校代课,也正是她睿智而深邃的思想,与洞析历史的长远眼光所起的作用吧。

穿石渡西村第一生产队的四个下乡知青,他们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学习的情况,很快得到了县知青安置办公室的高度贊赏。他们把这一情况写成汇报材料,向上级汇报后,被地区和省里的知青安置办作为典型推广。当时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正在散去,许多地方上山下乡的工作,都因安置不当出现困难和阻碍。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知青安置,被上级誉为既是智慧的体现,又是人文的关怀。于是来参观学习的,来观摩取经的,一拨又一拨。到后来不仅仅本省的,甚至还有外省的。刘有喜和石长子在汇报这一安置经验时,不虚夸,不上纲,而是据实相告。的确,当时队上像余姜氏和彭刘氏这样的特殊情况,正好就适宜安排叶小婷和赵湘蓉这两个女知青。至于安排王小毛到肖汉明家里,却是“以貌取人”,只因为王小毛和肖桂秋有几分挂相而已。慢慢的参观的人,从他们大实话的报告中找不到任何*治噱头,也就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

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四个知青,下乡将近半年,最受益也成长最快的当数在肖汉明家的王小毛了。6月,26号,就在他给父亲写信的一个月后,他终于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不仅仅赞扬了小毛的信,写得多么多么好,而且还祝福他13周岁,生日快乐。并在信中对小毛,视同己出的肖汉明及肖汉明一家,表示了最诚恳的的感谢,对齐翮和叶小婷及赵湘蓉,给予小毛的学习帮助表达了诚挚谢意。王小毛读过父亲的来信,欣喜若狂。这王小毛从八岁时就没人给他庆过什么生日,八岁之前的生日,那可是爸妈按美国的方式跟他庆生的。家庭变故后的这几年里,他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生日了。现在他从父亲的来信中,知道了自己的生日是6月28号,而且又得到了父亲最关爱的祝福,他哪能不高兴呢?他拿着信在肖汉明面前,在三个下乡的知青伙伴面前喜形于色,这也感染了大家。肖汉明和老伴商量后,决定后天为王小毛过生日。并请上另外三个知青伙伴和刘有喜、石长子一起,为安置在他们生产队的知青过第一个,远离他们家人的生日。王小毛兴奋感动,他抱着肖汉明却说不出话来。肖汉明笑着对他说:“小毛,是不是谗抱了,想叫爷爷抱抱?爷爷还能抱动你吗?你看这半年,你个头已超过爷爷啦!”肖汉明这一说,王小毛高兴的蹦跳着,去拿尺子量身高。呀,1.68米,比来时窜高了整整18公分,来时刚1.5米,又矮又瘦。现如今在肖爷爷家吃得饱吃得好,不但长高了18公分,而且还长胖了些,长得更好看了。本来就白净的削尖脸,如今圆润了些,白里透红,笑靥如花。原来是雪白光亮的光头,现在留的是板寸头,也更显少年味道。肖奶奶为他缝制的黑色毛蓝布裤,把他修长的两腿衬得挺抜高挑。一件对襟的白色毛蓝布袿子,穿在上身英气勃发,尤其是那中式的衣领,把他雪白的长脖衬得格外有气质。这一身虽是穿石渡本地少年的普通着装,但穿在王小毛身上,更把他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彰显出一种别样的气韵。站在你的面前,那种少年英雄,神彩奕奕,青春飞扬的气势,叫你目不暇给,爱慕流连。

王小毛本就天质聪颖,悟性超群。在这里遇见齐翮和叶小婷这两个按现时流行说法的“超级学霸”,耐心而细致对他的文化恶补,他如同开了挂一样,脑洞大开。初中的全部知识,都一股脑地全盘接收,超前领会。原本家庭变故前,父母在家对他的语言教化就是中文和美式英语,经齐翩给他的单词补漏和丰富,他现在与齐翮单独会话都是一口流利悦耳的纯正英语。他也和齐翮一样,不借助工具书,就能把雨果的全英文版的《悲惨世界》,一口气读完。对书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用英语背下来,让人听了如坐春风。这让叶小婷都几乎惊掉下巴。她常想,王小毛父母的基因怎么这样强大呢?王小毛真是可造之材,假以时日,他再遇春风化雨,定会是高入云天的栋梁。而且王小毛的努力学习,发奋上进又直接给了肖梅生和刘拥*俩个小学生很深的影响。王小毛只要去齐翮那儿和叶小婷那儿,总要带上肖梅生。肖梅生正读四年级下期,快十岁的他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在班上他是班长,成绩又好,组织能力又强,威信也高。在家里爷爷奶奶痛爱,外婆小姨痛爱,他是在爱的蜜糖中长大的。但他并不骄纵,相反他懂礼仪,敬长辈,爱劳动,务学习。他虽然比刘拥*低一个年级,小半岁,但俩人却是最要好的朋友。有什么秘密,只有俩人能共享,有什么心得,两人共诉衷肠。俩人只有上课不在一起,上学、放学、下课、吃午饭都在一起。甚至是有时晚上温习功课晚了,还在一个床上睡,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肖汉明托付陈爱莲让肖梅生中午,在老师食堂搭伙,他怕孙子懒得把带的饭送到食堂热而吃凉的。这俩孩子人见人爱,齐翮和王小毛等四个知青也是对他俩非常地喜欢。所以,四位知青也自然成了这俩孩子的学习榜样。这让刘有喜、陈爱莲、肖汉明都很高兴,自然,他们对安置在这里的四个知青都爱护有加,视同亲人。的确,这在当时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和他们的住家中是不多见的。

王小毛生日那天,肖汉明家热闹非凡。那天晚餐,电灯把肖汉明的堂屋照得雪亮。四个知青,刘有喜两父子,石长子,肖汉明一家三人,还有梅生的外婆共十多人,济济一堂,团团围坐。气氛相当热烈,整桌菜都是梅生的外婆余姜氏掌厨,肖汉明老夫妻打下手做成的。那余姜氏本来就做得一桌好菜,加上那次她为电力学院的勘察队,做了近四个月的饭菜,她的厨艺也精进不少。今晚桌上摆有十二道菜,全都是大盘大碗。肖汉明说,四个知青都正在成长的时期,又是第一次给他们过生日,一定要质好量足。十二道菜,色香味俱佳,看一眼就垂涎欲滴。菜式分别是1、酸辣椒蒸鸡,2、肘子扣干豆角,3、大蒜苗炒香辣牛肉,4、烟笋丝炒瘦肉,5、水芹菜鳝鱼段,6、腊肉炒萝卜干,7、小葱花汆豆腐,8、豆豉辣椒蒸火焙鱼,9、*瓜皮炒腊大肠10、糯米蒸肉丸,11、苦瓜炒鸡蛋,12、糯米甜酒煮汤圆。石长子从怀里掏出两瓶青梅酒,刘有喜解开一包双猪油圆蛋糕,两个小学生带头拍起巴掌来。大家提议由王小毛主持仪式。那王小毛早已是眼泪婆娑,哽咽着一连叠声的感谢,感谢。齐翮看王小毛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他站起来举起手中翠绿色的青梅酒,对在坐的大小老少动情地说:“首先,我代表我们四人,向刘书记,石队长,肖爷爷,肖奶奶及余奶奶,敬酒!我们插队转眼就半年了,这半年我们虽在异乡,却有比家里还温暖的感觉,你们对我们胜过亲人,对我们的关爱,体贴,让我们万分感动,万分感谢!今天是小毛十三周岁的生日,这几年,他家庭的变故,让他饱受了生活的煎熬,更别说还有谁会记起他的生日。是肖爷爷你们对小毛和我们像亲孙子一样,才会有今天小毛生日的丰盛晚宴。今天借石队长的酒,我们既祝福小毛的生日,也祝福肖爷爷你们长辈及刘书记、石队长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干杯!”说着他也热泪盈眶,叶小婷、赵湘蓉也泪流满面。刘有喜端起酒杯站起身对大家说:“这杯酒祝贺小毛生日快乐!健康成长!你们四人既安置在我们生产队,你们就是我们全体社员的一份子,是我们的亲人。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你们来的第一天,我们全体社员就感觉到了,你们的亲切、热情、礼貌、勤奋和好学。你们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风尚、新气象。我代表全体社员也感谢你们。来,大家干杯!”“干杯、干杯!”刘拥*和肖梅生俩人也各自端着一杯白开水,欢笑着碰杯。“来,小毛,吃菜,来大家吃菜。”肖汉明夹起一块红油闪亮的肘子肉,放到王小毛的碗中。“谢谢爷爷!谢谢爷爷!”他边流眼泪边说。“来,吃菜,吃菜。尝尝穿石渡最有名的酸辣椒蒸鸡。”石队长向四个知青,每人碗中夹了一块酸辣椒蒸鸡。“真好吃,回长沙,我也要做给家人吃。”叶小婷对着余姜氏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这个*瓜皮炒腊大肠,怎么这么好吃,余奶奶您真会做菜!”赵湘蓉也对余姜氏竖起大拇指夸奖她。“好吃,大家多吃点。以后你们四人要馋了,到余奶奶家来咯,我搞好莱把你们呷。”余姜氏对四个知青笑着说。饭后,四个知青争着把杯碗盘碟洗好,厨房收拾干净,向肖汉明等再次道谢。齐翮说:“肖爷爷,我们几个出去走走!”“好,好,大家早点休息呵。”

四个年青人,沿着山林边的小路有说有笑,夸着菜好吃,酒好喝,乡下的双猪油蛋糕好吃。虽然过了夏至,但穿石渡的夜晚却十分凉快。山风送来一阵阵的凉爽,夏虫和鸣着歌吟,萤火虫忽明忽闪,追着四人的慢步。四人都不说话了,四野静悄悄地。远远近近的山山岭岭,闪耀的万家灯火,像是九天银河落在了穿石渡的人间。突然齐翮用他那带有磁性的声音低低的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四人立刻加入到他的歌声中。“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一阵阵歌声随风传!”远处穿石河奔涌的涛涛水声也飘来阵阵欢歌,和着四人美妙的旋律,在穿石渡的夜空飘荡,飘向远方!

#小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