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雷阵阵,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如约而至。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沉积一冬的阳气逐渐由地底升发,地表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从中医传统理论“天人相应”角度看,惊蛰的到来,也意味着人体的阳气在体内蓄积了一冬后逐渐升发,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在惊蛰节气应用正确的养生理念及方法,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为树立良好的养生观念,针对惊蛰时节的特点,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韩国华特别推出了以下几点惊蛰养生要点。
1.疾病预防
春季多风,气温乍暖还寒,人体阳气开始逐渐升腾但并未完全生发出来,阳气尚处于“不足”阶段,若不注意防寒保暖,顾护阳气,容易感受外邪,出现感冒、咳嗽、哮喘、荨麻疹、头痛等疾病。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各种病*和细菌趋于活跃,流行性疾病高发。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
因此春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做到“春捂”,做好自身防护能有效减少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2.运动方面
春季运动讲求缓慢适中,不宜太过剧烈。毕竟人们刚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需要循序渐进。
大家可以考虑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等,而太极拳及八段锦作为中医养生瑰宝,老少皆宜,对于经络通畅、气血升发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个不错的选择。
3.起居方面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转暖,此时人们常常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
因此,保证充足的休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比如,睡前半小时远离手机、摒弃杂念、保持心情平静;白天注意活动身体,使阳气升发,这有利于夜间阴气的固守,能有效帮助阳气回归而保证睡眠的质量;在睡前洗脸、洗脚(或用中药泡脚),按摩面部和足心涌泉穴,可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利于入睡。
4.饮食调养
春季饮食也应顺应春季生发的特点,顺应肝气,少吃酸性收敛的食物。可选择韭菜、蒜苗、羊肉、竹笋、荠菜、香椿等具有生发之气的食物。但注意清淡易消化,注意营养均衡,再配合适当的药膳对人体健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几种药膳食材简易,操作方便,可供大家参考。
春笋炒鸡蛋
药膳推荐
材料
春笋克,鸡蛋2个。
春笋洗净,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晾凉后切丝;起油锅,放蛋液,炒熟盛出;另起油锅,放春笋丝煸炒,再放入鸡蛋,炒至春笋发蔫即可。
做法功效
益气养胃,消食化痰。尤其适合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痔疮者食用。
芹菜粳米粥
药膳推荐
材料
芹菜50克,粳米50克。
起油锅,葱白爆香,添入水、粳米、适量盐,煮七成熟,加入洗净的芹菜,煮至粥熟。
做法功效
平肝化湿,尤其适合高血压、便秘者食用。
参苓健脾补益汤
药膳推荐
材料
鸡g,*参15g,茯苓20g,甘草10g,白术15g,枸杞20g,炒薏米10g,芸豆20g,姜片少许。
鸡洗净,斩件,焯水。*参、茯苓、甘草、白术、枸杞、炒薏米、芸豆全部冲洗干净,投入煲中,加姜片去腥,大火煲开,小火煲至芸豆、鸡肉熟烂,加盐调味。
做法功效
补气健脾养颜,补肾护肝,抗疲劳,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佛手山药粥
药膳推荐
材料
佛手5g,山药50g,红枣15g,糯米50g,粳米50g。
砂锅中加入粳米、糯米、红枣、山药,然后放入适量清水,大火开锅,转中小火煮半个小时左右至米香软糯再加入佛手煮5-10分钟即可。
做法功效
此粥清甜易消化,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