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关切,是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中为群众生活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践之路。
江河润泽经济、繁荣文化、滋养民生。
为充分展示全市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为迎接*的二十大和重庆市第六次*代会的胜利召开,即日起上游新闻推出“一江碧水向东流”专题报道。
此次专题报道,将沿着长江沿线的万州、涪陵、江津、梁平等15个区县展开行进式采访,以Vlog、H5、动漫、海报、AR等丰富形态,展现各区县、各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转型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领域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动人故事。3月30日,“一江碧水向东流”主题报道活动到达第一站梁平,4月6日到达第二站江津。
▲中坝岛码头
万里长江千回百转,在川渝两地交界处,薄雾缭绕,碧波荡漾,中坝岛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岛屿,便是镶嵌在长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是长江“入渝第一岛”,堪比长江中的世外桃源。
4月6日,“一江碧水向东流”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第二站江津。水清、岸绿,从中坝岛的保护发展,到花椒产业的兴起壮大,讲述江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不修桥、不搞大开发守护一江碧水
四月,江上凉风习习,水里清澈见底,站在岸边俯瞰,可以看到水下的鹅卵石,在石上觅食嬉戏的鱼儿。“十年禁渔”以来,又能看到江鱼的身影了。
一旁平静的水面上,铺着竹竿扎成的矩形网格。这就是人工鱼巢,像给“鱼妈妈”们建了一个“人工产房”,让鱼类能在这里产卵育婴,由此提高鱼类增殖效率,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
▲中坝岛附近,人工鱼槽为鱼类繁衍保驾护航
乘坐渡船登上江津区石蟆镇中坝岛,中坝岛四面环水,面积约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余人,常住人口约余人,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呼吸着清新空气,置身其中仿佛世界都安静了。
“其实,中坝岛距离岸边不远,江面宽约米,但是没有桥梁,上岛靠轮渡。”江津区石蟆镇羊石社区综治专干赵泽贵介绍,修桥并不难,难的是管理,若是修了桥,汽车开上来了,大量的游客上岛了,岛上生态压力大,因此,岛上不修桥,汽车不上岛。
▲轮渡是进出中坝岛的唯一交通工具
拥有“最美甘蔗林”“千年神龟”“五福庄园”等资源,这些年,中坝岛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开发企业,想要到中坝岛来搞开发,从民俗文旅、地产园区,都被一一拒绝了。“今年春节前后,就有开发企业来找我,但都被我拒绝了。”
“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保护好自己的根,我们不能当罪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严格落实长江全面禁捕*策。
如今,中坝岛上,瓦片房屋修缮一新,羊肠小路平整靓丽,道路两旁大树林立,新栽种的桃花正卖力扎根,田地里的甘蔗、龙眼、芒果,还有油菜、蒜苗、青菜,林木果蔬、乡村旅游,让岛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中坝岛上劳作的居民
原生态、无污染的“世外桃源”,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经济效益同步兼得。
“我们有7间客房,基本上每天都是满房,节假日还要提前约。”55岁的杨泽良是中坝岛本地人,在沿海一带打工20多年,看着家乡的发展,4年前,他回到中坝岛,把瓦片房修成小楼,创办起这家农家乐。
▲中坝岛上,居民也开起了民宿
“给游客吃的,都是我们自己喂的、种的绿色食品,不少游客吃了还想买点。”对此,杨泽良还种起了黑花生,种甘蔗熬红糖,地道土货创收。
“回家这些年,不仅离家近,收入也比打工强,翻了两三倍。”靠着中坝岛过上好日子,杨泽良也主动当起民间护鱼队队长,定期在河边巡逻,并向游客宣传禁渔,守护长江生态安全。
“岛上的空气都是甜的”“放松身心,下次还要来”听见游客们对中坝岛的肯定,赵泽贵抿了抿嘴,点了点头:“值得了”。
岛民的甜蜜事业,手工红糖熬制忙
中坝岛生态原始,自然景观独特,拥有重庆“最美甘蔗林”。在岛上,地里还能看到少量的成熟甘蔗,整齐笔直地矗立着,新的甘蔗苗也早已种下。
中坝岛土地多为沙性土壤,雨量充沛、温度适宜,适合种植甘蔗,种出来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好,种甘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中坝岛上的甘蔗林,一派热带风光。
“我们岛上的甘蔗好,祖祖辈辈都种甘蔗,用甘蔗熬红糖。”一家名叫“杨三胖子红糖”的手工作坊里,夫妻俩正在熬红糖。
一口大锅里,甘蔗水翻滚着,一股清甜气息,伴随烟雾扑鼻而来,仔细看,灶里燃烧的柴火,也是晾干的甘蔗渣。
“姑娘,你尝尝看,红糖甜而不腻,入口化渣。”谈起自家的红糖,土生土长的岛民赵泽维满脸自信。今年52岁的她,从小就看着父母辈熬红糖,用传统方法熬制红糖的手艺,也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
▲中坝岛上,居民在自家门口熬糖
将甘蔗清洗干净,压榨出甘蔗汁,棉纱布过滤,再用甘蔗渣做柴火熬制。采用传统古法人工熬制的红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甘蔗汁中的营养成分,受到消费者喜爱。
“以前,我们都是把熬好的红糖背到镇上去卖,费时费力,现在,岛上的游客多起来了,在家门口就把红糖卖了,游客们喜欢这些‘土货’,还供不应求。”
上好的红糖,当然离不开优质原材料。赵泽维和丈夫种了10多亩甘蔗,甘蔗一年一收,农历正月栽种、铺膜,二三月追肥,四五月就要忙着给甘蔗再次覆上一层土,等到十月、十一月甘蔗就不再长高,这个时候就是甘蔗生长、增加甜度的时间,等到十二月就可以收成了。
在中坝岛上,像赵泽维这样的夫妻作坊,凭借熬制手工红糖,过上甜蜜生活的岛民数不胜数。
除了种甘蔗,龙眼也是中坝岛特色农产品,百年以上的龙眼古树就有多棵,因其树龄长,结出的龙眼颗粒大,肉质和口感好。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结合乡村旅游,不仅岛上生态更好,也让岛民生活更甜。
花椒树守护坡地造就富农大产业
沿着长江继续向东,是江岸旁的先锋镇,这里是江津最早发展花椒的地方。
一粒小花椒不仅造就了富农大产业,也成为岸线坡地的“守护者”。
眼下,正是花椒管护的关键时期,瞅着挂满枝头的绿色“小果”,种植户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阶段主要是保果,花椒管护是个技术活儿,施肥、保果、修枝、病虫害防治,一样都不能少。”对于花椒的管护,种植户们熟门熟路。
江津是“中国花椒之乡”,种植花椒历史悠久,自元朝开始人工花椒种植,所产青花椒麻香味浓,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出油率高,曾先后获得有机认证、绿色认证和富硒认证。
▲江津区先锋镇的花椒种植基地
谈起江津花椒的发展,九叶青花椒技艺传承人、林业高级工程师肖国林娓娓道来,从事青花椒品种研究、技术创新与推广三十多年,他见证了江津花椒产业的发展壮大。
年先锋镇有花椒基地面积达8万亩,彼时,相比其他农产品,花椒价值更高,农民看到了效益,家家户户都种花椒。
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江津区作为长江进入重庆的第一站。为修复长江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的生态环境,江津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花椒作为退耕还林主推树种,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计划,在本世纪以来的退耕造林中,增加种植花椒超过19.3万亩,占到了全区退耕造林地39.51万亩的近一半,全区已形成53.5万亩花椒种植规模。
为什么选择花椒树?“绿山,富民!”肖国林指着坡上的基地说,这里的土壤大多是页岩土,沙化严重,肥力低下,土层极薄,遇到下大雨,水土流失严重。
这个土壤,种植其他树种,不容易活,而花椒树的根系属于浅根系,对土壤有固定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种花椒树,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起到绿化作用。
如今,走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片的花椒树郁郁葱葱,枝干上挂满了小果实,待到今年5月。在重庆骄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保鲜花椒生产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正在打包花椒,又一车冷链新鲜青花椒即将被送到全国各地。为延长产业链,花椒也被加工成花椒油、花椒精等产品。
▲江津区先锋镇,加工后的鲜花椒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来自江津区数据显示,目前,江津全区现有较大的花椒加工企业30余家,种椒农户22万户,江津花椒品牌价值达59.35亿元。
▲江津区先锋镇,加工后的鲜花椒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一粒花椒“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依托森林、富硒等资源,江津区全力打造以“椒”为核心的文化聚集品牌和商贸旅游品牌,建成全国最大花椒交易市场——江津区花椒综合交易市场,在全国首创“花椒银行”联农带农富农,打造一批观光采摘节、稻田音乐节、农耕文化体验等文、体、旅、农融合品牌活动,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两山+生态产业”,取得良好成效。
上游新闻记者李舒摄影甘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