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一早起来,儿子就哼着歌在自己的植物角里忙碌,活脱脱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看着他对自己种的植物视若珍宝的样子,我忍不住打趣他:“干活累不累,额头都出汗了!”儿子昂起头骄傲地说:“不累,歌里都唱了,‘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对于这个两平方米左右的植物角,我本没有太多的期望,以为孩子只是3分钟热度。但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忙着照看他的这些宝贝,观察每一株植物细微的变化——这棵毛豆长出了一个毛茸茸的豆荚,那棵辣椒开了几朵颜色淡淡的小花,每一个变化都会让儿子激动不已。
看着孩子幸福的模样,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母校地处深山,虽然条件简陋,却是一座花园式学校:花坛里的星星花自由生长,恣意地开着红色的花朵;棕榈树、柚子树、柿子树、桂花树、拐枣树排成一个“一”字,高低起伏、郁郁葱葱。在这个小小的花园,有许多劳动的回忆。
撒地雷花种。植树节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把黑色的花种,形状椭圆、表面粗糙,像一颗颗小小的地雷,似乎落地就会发出“嘣”的一声脆响。放学之后,我们无比兴奋地将种子撒在路边、河边、家门口、菜地里、茶山上……事实上,地雷花种的确落地即“爆”,成活率极高,几场春雨下来,到处都是一簇一簇的,直至今天还随处可见。
开辟菜园子。由于学校有许多留守儿童,老师就为我们热饭、守着我们睡觉,连自己的正常用餐都无法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决定在教学楼后面开垦一片菜园子,一起带着镰刀、锄头、土箕,将坚硬的泥土一块块挖出、打碎、耙平。菜园子开垦好了,便种上菜秧、播上菜籽,然后浇水、施肥,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满足。
除此之外,捡拾木梓仁、浸泡涩柿子、种植凤仙花这些劳动我们样样都干,洗碗筷、叠衣服、扫地浇花等更是不在话下。那时,学校还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理念,但是一场场劳动都在真实开展着,劳动充实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帮助我们与这个世界亲密接触。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师,任教的学校位于镇中心,周边房屋林立、道路通畅、水系发达,却没有合适的劳动基地可供选择,想要让学生通过劳动感受幸福生活只能另辟蹊径。我结合自己在学校时的劳动经验,因地制宜设计了以下几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路径之一:以学校为单位,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可视化。比如,一年级的劳动是“完成扫地、擦桌子、整理教室等班级值日工作”,二年级的劳动是“学会自己系红领巾,整理并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三年级的劳动是“学会纸的折叠、裁剪、粘贴等简单的手工制作”……还记得没有把劳动教育精细化之前,有一次我在校园散步,一个学生突然腼腆地说:“老师,你可以帮我系下鞋带吗?”我没有作声,蹲下身子帮他把鞋带系好。虽然是做了件好事,但我内心却非常沉重——这是劳动教育的缺位,也是我作为教育者的失职。现在,目标明确、贴合实际的劳动教育,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再次遇见之前的那个学生,他早已不是“吴下阿蒙”,铺床叠被、手工制作样样在行,还被评为学校第一批“劳动之星”。
路径之二:以班级为单位,将劳动教育与班级文化相融合。为了推行劳动教育,我鼓励学生将绿植带进班级,营造一个清新优雅的班级环境,同时购买了一批泡沫箱,种上韭菜、蒜苗、空心菜等,一个简易的菜圃就完成了。为了让植物能得到更好照顾,班长给每个小组都安排了任务,在泡沫箱贴上了责任制小组的标签。蔬菜丰收了,征集全班学生的意见后,我们决定把韭菜割下来给寄宿生包一顿饺子,把空心菜割下来给寄宿生煮一顿面条……学生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内心无比满足,此后照顾植物也更加有积极性了。
路径之三:以家校共育为抓手,以实践性作业促发展。随着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开展了“我是小厨师”“争当劳动之星”等家校互动活动,低年级学生铺床、叠被、系纽扣,中高年级学生制作主题菜肴。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劳动的幸福,而且促进了亲子关系,可谓是一举两得。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劳动教育正是为孩子的成长赋能。作为孩子的老师、家长,我当然有责任将感恩、勤勉、奋斗、珍惜、创新等品质,通过最基本的劳动“种”在孩子的灵魂深处,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自信,收获难忘的童年,收获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泰和县沙村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年12月14日第5版
作者:黄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