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冬,我们家搬到朝外芳草地西街的一幢楼里。父亲说:“这回可方便了,楼下就是副食店。”
作者:纪建国
插图王金辉我当即下楼转了一圈。副食店位于我们楼的一层,大门临着一条街,门口有个大牌子。
芳草地有很大一片居民区,那里有一个丁字路口,临着日坛公园和芳草地西街,为了方便人们生活,路口建有一个粮店和一个副食商店,居住在附近的居民都到那里买粮买菜。
冬日的傍晚,副食店里亮起灯光,氤氲出很多的温暖。商店大门朝西开着,里面卖油盐酱醋糖糕点一类的副食品,还卖蔬菜和大肉。副食店的外边有一个铁皮大棚,是夏天卖菜的地方。冬天蔬菜组那边很冷落,只有一名售货员孤零零在其中支应着,蔬菜也只有大白菜、胡萝卜、洋葱、土豆和大葱等老几样,难见绿色,偶尔会有一点芹菜。
从春天开始,百姓人家餐桌上的蔬菜开始增加。先是供应菠菜,再是其他品种的蔬菜陆续跟上。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是副食店来菜的时间,总能眼看着一支弯弯曲曲摇摇晃晃不断张望的队伍“站成”。夏天,没当我们家开窗纳凉,楼下副食店也该要卖菜了,因为我们家窗户朝西,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地排在队伍里。售货员老杨黝黑的脸上淌着汗水,他忙碌的身影牵动着每个买菜的人的神经。因为早去的人能买到很新鲜又漂亮的蒜苗、茄子、豆角、西红柿、冬瓜、黄瓜,挺多品种的菜。售货员们要忙碌两三个小时,才能收拾起空菜筐。晚去的人只能买回些小、瘪、蔫的剩菜。这时已是夕阳西下的傍晚了,老杨他们也准备下班了。
买菜这活儿是大事,我们兄妹三人,谁在家谁干。
父亲是个热心人。见邻居张叔工作忙,张婶是个孕妇(年轻的张叔也就三十来岁,穿一身绿军装,配着红领章,戴着五角星军帽,很精神),父亲就让我们兄妹帮助买过几回菜。我那时特别崇拜军人,也很乐意做这事。
还有,二楼有个李老师,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学里当了老师。父亲总用他们当榜样教育我们。那时北京各个单位都缺人才,李老师就很忙。几次看见他在菜店收摊后两手空空悻悻而归,我们也就帮忙给他带过几回菜。那时候家门口的菜店决定着普通百姓家餐桌的内容。李老师很感谢我们的帮忙,特地让他爱人从集邮公司买回一些刚出版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送给我们。一份友情就这样在邻里之间默默地传递。后来弟弟高中毕业也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李老师还特地上我家来祝贺。
李老师家搬走了。
几年后我在红桥大街遇到李老师,他热情主动与我打招呼,问候我们生活怎样,像多年未遇的老友。我们站街上聊了好一阵,那场面,温馨感人。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再也不用为买菜发愁了,即便是冬天,菜市场里也是西红柿、茄子、辣椒、扁豆蒜苗应有尽有,还有丰富的海鲜和肉类,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许多曾经相熟的老邻居都搬走了。热情的售货员老杨也在我们没察觉的某一年退休了。
楼下的副食商店改名京客隆了,但过去的那些人与人真诚相处的故事,留在心里,让我很是怀念。
(原标题:楼下的副食店)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