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建起“长寿”棚
本报讯(通讯员李海艳
孟晓敏
李洁)“我这个‘长寿棚’是去年9月份建的,至少能用30年,不仅使用寿命长,产量还高,8个多月的时间纯收入有7万多元。”近日,在平泉县二道杖子村的设施大棚园区,47岁的刘国新盘算着今年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刘国新所说的“长寿”棚,是一座长120米、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棚,因为使用寿命长,被称为“长寿”棚。据村*支部书记祝明瑞介绍,原来农民建大棚,拱架用的是竹杆,立柱多数是刺槐,一个百米长的棚花费6万元左右,使用年限顶多也就五、六年,“现在建棚拱架都是钢的,立柱也是水泥预制件,一个百米长的大棚大约需要10万元左右,虽然投资有点大,但棚高比原来提升了2米,跨度也宽了3米,冬天采光好,保暖好,产量提升1万斤左右。而且,每个棚还能无偿得到县里的1-3万元的扶贫资金,村民建棚热情很高。”目前,全村这种“长寿”高效种植大棚总数达到了121个。
二道杖子村有305户、1120口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280
户、896人,全村的1755亩耕地全部为山坡梯田,平均海拔700米以上,没有水浇地,农业全部靠天收。“乡亲们守着‘穷山恶水’,也没啥致富门路,是典型的贫困村。”说起村里原来的状况,祝明瑞忍不住摇头叹气。
2012年,二道杖子村被平泉县定为贫困村,制定了3年脱贫发展目标。县里派来的联合驻村工作组通过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了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发展错季蔬菜脱贫致富项目。如今走进二道杖子村,登高远望,山梁上的梯田,层层叠叠排满温室大棚,银光闪闪,在绿树青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到目前为止,二道杖子村共流转土地310亩,一半以上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全村还发展食用菌15万袋,建规模养羊小区2处、占地40亩,养殖大户28户。发展苹果、板栗、山杏等经济果林8200亩。在工作组的帮扶下,二道杖子村路道硬化、安装路灯、村民广场、农家书屋、垃圾池全部修建起来,村里还为村民每人每年报销合作医疗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