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脱贫攻坚middot春风行动绿了
TUhjnbcbe - 2021/1/25 2:57:00

九龙社区五龙蔬菜基地。

啊榔村蔬菜基地一角。

工作人员正在收割油麦菜。

农户选装番茄。

记者宋建英惠泽梦

数说产业(年)

种植面积:全市累计完成蔬菜种植.21万亩,为省下达任务数80万亩的.51%。

产量产值:累计蔬菜产量.09万吨,实现产值59.9亿元。

覆盖人口:共计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万人,脱贫人口0.万人。

基地规模:全市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的企业(合作社、大户)有25家,基地共2.万亩。其中,亩以上规模的蔬菜基地有6个,共计1.59万亩。

九龙社区基地的故事:让蔬菜种植成为惠农产业

3月28日,记者来到六枝特区九龙社区服务中心五龙蔬菜基地,放眼望去,几十个大棚有序排列在基地中央,周围是长势喜人的蒜苗、生菜、油麦菜、西兰花,工人们忙着拔蒜苗、割菜、装箱,然后运到市场。

“去年11月种植的亩大蒜,现在蒜苗已经上市了,但我们主要产蒜苔和蒜头,经济价值要高些。”基地负责人杨海亮说,辣椒、西红柿、茄子、*瓜等育苗工作已开始,等工人们将大棚里的菜采收完毕,即可种上新一轮的蔬菜。

五龙蔬菜基地于年4月开始建设,以五龙村亩土地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3个贫困村种植蔬菜亩,覆盖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基地主要种植小瓜、莴笋、茄子等十余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安顺、重庆等地。

“我们走的是‘小步快跑、勤进快销’之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多品种、小规模种植,错开上市高峰期,以此实现经济最大化。”杨海亮介绍说,基地初期由公司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发展成熟,公司就专做产销对接和技术服务,让产业真正回到老百姓手中。

“社区已实现蔬菜产业全覆盖。”九龙社区农业办主任史佐友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六枝特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村级合作社具体实施的蔬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0亩,覆盖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农户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有至元不等的保底分红,务工每天有60元至80元的劳务费。”

据介绍,九龙社区的气候适宜蔬菜生长,每年可种三季。去年,蔬菜总产量达吨,总收入达万元。截至目前,参与经营的农户获得土地保底分红76万余元,基地用工0余人次,累计发放劳务费26万余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0余元。年,仅五龙村就有户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脱贫。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九龙社区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选择走全覆盖、多品种的发展路线。今年1月,该社区试种了亩冬洋芋,覆盖了波乍村、波凹村贫困户户人,目前长势喜人。

“除茶山村条件受限,由村民自发搞林下套种外,九龙社区的蔬菜都由公司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购。”史佐友称,蔬菜产生的收益按照6∶3∶1的比例进行分配,让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半方塘·番茄谷基地的故事:“一颗番茄”入景来

3月27日,记者在水城县米箩镇看到,美丽的巴浪河畔又多了一道景致:远观,红色的观景道路在大棚间交错纵横;近看,大棚内也别有洞天。

这就是集现代高效农业与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半方塘·番茄谷。

位于米箩镇倮么村岩脚寨组的半方塘·番茄谷,以“三变”为统揽、以企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由水城县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贵州远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体管理运营,中国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该项目占地亩,分为两期建设,目前第一期番茄标准化生产单元已建成使用,正转入二期农旅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全部建成后可覆盖米箩镇贫困户户人,可解决贫困户就业余人。农户用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元,务工每天70元。仅年,远通公司就支付劳务费余万元。

“我们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种植了蔬菜番茄和水果番茄共亩,一年种两季,亩产可达4万斤,今年预计总产量在万斤以上。”基地技术员李玉明告诉记者。

生产出来的是产品,销售出去才是商品。远通公司未雨绸缪,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避免滞销造成的损失。“我们与云南、广东等地的公司签订了合同,按照市场需求倒排生产品种和生产茬口,以保证番茄错峰生产和销售。”远通公司董事长沈洪涛说,番茄产出之后,全部被定向销售了,他们要做的就是搞好种植。

番茄谷的无土栽培是远通公司和中国农科院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探索的成果,利用我市优质的褐煤、作物秸秆、玄武岩、废菌包等进行有机配制、生物发酵,同时基地采用滴管灌溉,使用物联网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高产、优质种植。

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颗番茄”入景来。如今,番茄谷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番茄幼苗已经全面布种完毕,再过几个月,红彤彤的番茄便挂满枝头,成为巴浪河畔又一道农旅结合的风景线。

啊榔村蔬菜基地农户的故事: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微风徐来满目春。在盘州市普田乡啊榔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只见绿油油一片,几十名村民忙着收割、整理、搬运、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0多块钱,知足了。”啊榔村一组贫困户沈翠边干活边说。以前,由于没有文化,沈翠只能留在家种地、喂猪,一年也就挣三四千块钱。年4月,普田乡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康盛祥农业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在啊榔村打造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此后,沈翠开始到蔬菜基地打工,一两个月就能挣到以前一年挣的钱。

截至目前,啊榔村蔬菜基地覆盖农户户1余人,其中贫困户85户人。农户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获得元的保底分红,务工每天至少有70元的收入。

“家门口打工,方便又有钱挣,日子越过越好。”今年50岁的谭白鲜告诉记者,她家以5亩土地入股,每年有0元保底分红,她本人也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挣2万元不成问题,可谓挣钱顾家两不误。

基地负责人施拓告诉记者,以前基地是按每天70元的标准发放劳务费,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如今改成了计件付费,多劳多得,村民务工热情高涨。“现在平均每天要发放余元的劳务费,繁忙时节,基地吸纳近人务工。”

蔬菜基地成立后,康盛祥公司还建起了育苗区,并邀请育苗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一起参加培训的16人中,细心勤学的熊桃脱颖而出,很快掌握了育苗技术。年底,她承包了基地的育苗工作,月均收入近元。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她就向在沿海一带务工的丈夫唐浩“求援”。唐浩听说妻子干得有声有色,放弃了在外的管理岗位,回家给妻子当起了“学徒”。“在家比外面挣得多,当然不想出去了。”唐浩说。

家乡有出路,何必去远方?

目前,该基地已解决50户90余人的就业问题。截至年11月,入股农民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万元收益,入股农户户均增收元。

渡口村蔬菜基地种植户的故事:找到挣钱门路带领村民致富

3月27日,在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艺仁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苏远华看着余亩芦笋发芽、生长,脸上笑开了花。等待3年,这些“摇钱树”终于进入了盛产期。“芦笋有抗癌助消化的功能,每斤售价在20至25元之间,在市场上可抢手了。”苏远华喜滋滋地说。

苏远华是艺仁合作社的理事长,曾经,他在煤矿工作,作为生产矿长,每月拿着可观的收入。年,煤矿行业陷入瓶颈,小有积蓄的他便抽身出来另谋出路。

考虑到蔬菜一直是大河镇的传统产业,且见效较快,而苏远华对蔬菜种植也较为熟悉,年,他与4个朋友共同出资50万元成立艺仁合作社,按照每年每亩元的价格在渡口村流转土地亩种植蔬菜,在大地村流转土地余亩种植太子参。在钟山区农业局的技术支持下,当年,蔬菜基地就获得60多万元的收入。但由于气候不适宜等原因,太子参的种植最终宣告失败。此后,苏远华就一心扑在了蔬菜种植上。

年,钟山区农业局到大河镇开展新型农民技术培训,提到了芦笋的种植技术。苏远华了解到芦笋适合在海拔1米以内、土地肥沃、土质松软的地方生长,而渡口村正好适合。培训结束后,他立刻奔赴昆明考察,尝试引进并种植余亩芦笋。

芦笋种一次管20年,除去3年的生长期,盛产期为15年,每年采摘期长达8个月。年,芦笋进入首年采摘期,亩产斤,总收益达60余万元。

“去年蔬菜基地总收益是余万元,芦笋几乎占了一半。”苏远华说,渡口村的芦笋是露天生长,日照充足、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如今,他掌握了芦笋育苗、种植和管护技术,计划在渡口村全面铺开种植。“采摘的第八年,是芦笋最盛产的时期,亩产可达0斤,前景非常好。”苏远华信心满满。

年,艺仁合作社转为村级合作社,蔬菜基地的规模覆盖农户户,其中贫困户12户42人,解决贫困户就业40余人。农户每年可从合作社获得每亩元的保底分红,每5年按照2%的比例上浮,务工一天60元,还可按一定比例参与二次分红。

为了配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年,艺仁合作社在市中心城区成立两家蔬菜专卖店,次年,又在大丫口成立了一家蔬菜批发店,基地的所有蔬菜都通过这些店走向市场。

“我们的蔬菜已经注册了‘以乃河无公害蔬菜’商标,目前有40个品种轮换种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苏远华说,他们正计划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亩,让蔬菜基地的利益链条惠及渡口村所有村民。

(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脱贫攻坚middot春风行动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