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美食太ldquo硬核
TUhjnbcbe - 2021/4/28 18:13:00

一提到灯盏粿、荞麦饺,居住在江西省上饶市新村的人们立马就想到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当地的风俗起源里,吃灯盏粿、荞麦饺是节日里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在这个传统背后,吃灯盏粿、荞麦饺,蕴含太多的含义。

灯盏粿、荞麦饺,吃到的是一个“情”字,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在暖暖的灯光下,陪伴来得真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强烈而浓郁,每一颗心,每一双眼睛都被注满着爱。再加上味觉本身,一年的劳作的果实全部融化在胃之中及味之中……

前往江西省上饶市新村的道路两边是连绵的山脉,中间有条清亮的河流蜿蜒而过,山水之地的上饶市新村深受自然的恩泽,这里植被茂盛,瓜果飘香。同样地,还有来自这片地域人们辛勤的劳动及他们热爱生命的永恒初心。

每年春寒料峭,稻田上都会溢满去年冬日种植下的紫云英,紫色的小花缠绕在田间的每一个角落,也令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地忙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人一牛一犁,泥浪翻涌,紫云英化作绿肥,地表新土在地底熟化,更添肥力;细细耙一遍,土地松软平整,撒下谷种,铺上草木灰,便是秧床。

等到芒种插秧,村民们分工井然,拔苗,濯根,分秧,插秧,互相配合,青秧满田,水面清平。

禾苗日新,村民们手工除草,正如古时,一耘,二耘,三耘,直至稻禾茁壮。夏日炎炎,水稻正抽枝孕穗,抽穗扬花,村民们引来清凉溪水灌溉,滋养稻禾。

秋日渐凉,稻穗低垂,*云满山,喜悦而忙碌的村民挥镰抢割稻穗,扎成捆后挑到村前空地,稻穗在那里被风干,晾晒,打谷,脱粒,入仓。

这是制作灯盏粿的米浆的谷子的由来,在经历春夏秋的轮回,最终在盛大的节日里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

将入仓的谷子加工成大米,再由石磨磨成浆,浆沉淀发酵一夜,等到第二天,放到锅里熬成粿胚。

粿胚的制作全凭经验,磨的时候加多少升水,起锅的时候要多粘稠?这些全部是祖祖辈辈通过手的触碰而得来的感觉上的手艺。没有规范与规定,纯粹在内心里已成形的灯盏粿、荞麦饺之中看见的脉络,这部分,来源于家族情感带来的共情,是一种触感上的延续。

粿胚做好之后,需要在其发热的时候不断揉搓,滚烫的热在外婆手中渐渐消逝,她的手在多年的时光之中早已感应这部分热的能量,她那样娴熟地揉搓着,瞬间,粿胚就可以做型了。将粿胚捏成灯盏的形状,这也是需要一点“功夫”的,需要像做陶瓷一样,手向四面滚动,然后粿胚慢慢形成灯盏的形状。

做好灯盏的形状之后,“灯芯”的料也是关键。放多少料?放什么料才可口美味?这是根据当地即有的新鲜食材取材,但新鲜猪肉必不可少。

而临近的冬至,便取新鲜猪肉、香菇、豆芽、竹笋、萝卜丝等放入油锅炒至八九分熟,再添到做成灯盏状的粿胚里蒸,蒸的时候不能打开,随着蒸汽慢慢蒸透,蒸至20分钟左右。

炒馅料是有讲究的。先将肥肉放进锅中熬至出油。待肥肉的油熬得差不多,依次放入豆芽、白萝卜丝,再加入香菇和笋干,然后加少许精盐和辣椒面调味,最后放入事先备好的蒜苗。炒好的食材用大锅装着备用。

无独有偶,在当地,荞麦饺也是人们在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与灯盏粿不同的是,荞麦饺用的是荞麦面团,形状如饺子一般,将四周的面团慢慢围起来,形成有“触角”的形态,和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粘在一起,使得两边不脱落。

秋香外婆在包荞麦饺的时候,放入大量的馅,使得荞麦饺如一个圆滚滚的团,丰盛而饱满。

等到灯盏粿、荞麦饺都包的差不多的时候,便把它们放置蒸锅之中蒸煮。蒸笼里一边冒着热气,一边散发着香气。那香味,弥漫于整个厨房,使人垂涎欲滴。

对于吃灯盏粿、荞麦饺的人来说,触发舌尖记忆通道的那一瞬才真切感受到节日的喜悦,而当你嗅到飘香浓郁的食材,看到外婆们脸上散开的笑容,突然明白:对于她们来说,制作灯盏粿、荞麦饺的过程本身就是节日进行式了!

她们明白,手的劳作最诚实,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灯盏粿、荞麦饺的口感。所以,她们有条不紊地揉面、做型、注馅,在灯盏粿、荞麦饺放入足够的馅料,直到足够的饱满。等到出锅咬一口的时候,料汁如将化的冰淇淋,慢慢从牙缝之中溢出来,再夹杂米粿的香软之味,整个嘴巴之中含着一种香糯,这无法言说的美味,只等看到外婆们喜笑颜开的表情的时候,才真正懂得:这是她们对祖宗流传下来的节日的敬畏,是她们对劳动的敬重,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强烈仪式感。

这是一代人,两代人,世世代代延传下来的对自然,对天地,对自我的关爱,更是人类自己付出辛勤劳作的佐证,从春天到冬天,从清明到冬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美食太ldquo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