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劳动课程标准》的理念,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学校特开辟了一块“开心小农场”。这座袖珍农场在校园的东北角,只有十几平方的土地,两排种植箱,却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乐园。
篇一:种植大蒜
年10月12日,学校开辟了一块十平方的小菜地,供孩子们劳动、探究。孩子们如获至宝,兴奋地讨论着种什么,经过综合分析,达成共识。此时寒露已过,霜降将临,只能种些菠菜、油菜、大蒜等可以耐寒越冬的作物。方案一经确定,大家说干就干,很快就在实验田的边上种上了一排大蒜。
孩子们天天跑到田边去看,期盼着大蒜发芽,蒜宝宝不不负众望,不到一周的时间,便争先恐后冒出了嫩绿的小芽芽。孩子们每天给它浇水、松土,20多天过去了,它们长成了小蒜苗。但是随着寒冬的来临,气温逐渐降低,蒜苗似乎停止了生长,一棵棵瘦巴巴的,奄奄一息。孩子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怎么办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可别把小蒜苗冻坏了呀!白天还好,有太阳,有些温暖,可是一到晚上就会结冰上冻啊。为了给蒜苗保暖,我们搭起拱棚,盖上地膜。同学们每天早晨把地膜打开,让蒜苗接受阳光的照耀,傍晚放学时再把地膜盖好,保持地温不散失。每天如此,日复一日,在同学们的精心呵护下,小蒜苗就这样艰难地成长着。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我们的小蒜苗终于熬过了漫长的冬季——立春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惊蛰一到,蒜苗就开始返青了。清明过后,蒜苗成长速度明显加快,最高的已经蹿到四五十公分了,径粗也像孩子的大拇指了,它们像一排整齐的哨兵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守卫着可爱的开心小农场。
不知不觉间,小小的蒜苗棵棵膀大腰圆了,长在一起显得有些拥挤了。于是我指导同学们把小蒜苗拔除,给大苗腾地方,这叫“间苗”。
立夏时节后,眼尖的同学发现蒜苗脖子上冒出个红脸小娃娃!头上还有一根细细长长的小辫子。它们惊喜地向大家宣告他们的新发现:“我们的蒜苗长出蒜苔啦!”
小满时节,我教同学们扚蒜苔:“用一根大针从要摘取蒜苔的部位扎进去,自下而上垂直划开,然后掐断蒜苔、缓缓抽取蒜苔。给蒜砣生长留下所有的叶片,而不要将蒜苔连同蒜叶一同掐下。”第一次尝试提蒜苔,同学们兴奋又激动,小心翼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生怕断了,比赛哪一根蒜苔最长。
“六一”前后,被提过蒜苔的蒜苗已经发*,叶子耷拉了下来,无精打采,仿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我们把耷拉着叶子东倒西歪的大蒜苗编成麻花辫,活像一只长长的大蜈蚣在地上爬行。细心的孩子又发现了:大蒜已经长成了!有的土里冒了出来,能清清楚楚看到紧紧抱在一起像拳头似的蒜头了!这条蜈蚣时刻向孩子们召示着:大蒜了该收获了!
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有些迫不及待,天天盼着收大蒜?终于等不及老师亲临指导,打了个报告就撸起袖子开始挖蒜了。六月的天,天气干燥,土地干旱,他们挖不动坚硬的泥土地,就开动脑筋想办法,一边浇水一边挖,结果弄得满身满手都是泥,一个个变成了小泥猴,开心、欢笑,喜悦、激动,在开心小农场回荡。刘林老师嘴上批评着他们弄花了自己,弄脏了操场,心里还是满心欢喜,因为他们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了。劳动实践锻炼人呐!
大蒜丰收了,正赶上毕业季,学校准备给初四毕业班的学生每人送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小农场的大蒜有幸被选中当此重任。“绘世界”社团的学生,精心对这份礼物进行了包装,给大蒜制作了精美绿色礼盒,寓意为“一路绿灯”;里面有一张金色卡片,寓意为“金榜题名”;卡片中间镶嵌着一枚大蒜,寓意为“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至此,市十中小农场里这几棵大蒜终于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华丽谢幕。这不仅是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篇二:蒜苗的探究
今天,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开心小农场”。
我开门见山问同学们:“谁认识实验田里种的这几种蔬菜苗?”孩子们面面相觑。
难道一种也不认识吗?我有点儿不相信,就指着最显眼儿的一排蒜苗儿问他们:“这是什么?”我想,这个肯定没问题吧,饭桌上经常吃呀,刚才可能是不好意思说吧!
有一个孩子手举得高高的,大声说:“我知道,是葱!”
我没给他评价,问另一个同学:“你说这是什么?”
他支支吾吾说了两三个词儿,我听不懂。旁边的同学猜测他的意思,提示他:“是芹菜,芹菜哦!”,他才说:“是芹菜!”
有个同学大声说:“我知道,是韭菜!”
孩子们都用探寻的目光看着我,事实证明,他们是真不知道。哎呀,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的孩子与生活脱节了,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好吧,让我们从头开始认识它”,我说,“这是蒜苗”。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才恍然大悟:“哦,蒜苗儿呀,我知道了,就是把大蒜种到水里,长出来的苗儿。”这回,总算说到正点儿上了。
然后我就给学同学们介绍:“这一块实验田,目前种植的都是耐寒越冬的小苗儿,其中的蒜苗儿,是去年11月份五年级的同学种到土里。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才生长到现在这么大。”有的同学不会写大蒜的“蒜”字儿,我就教给他们,顺便猜了一个谜语:“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我继续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识的大蒜是什么样子?大蒜有什么作用?”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吃过大蒜”,“不爱吃大蒜呐,大蒜有味道呀”,“很辣”等等。我就告诉他们:“春季是季节交替的时候,也是细菌滋长的时候。因为万物都因为温度的升高而活跃繁殖起来,所以这个季节我们更要注重预防一些传染病。除了老师们课堂上教给大家的预防措施之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大蒜,它有杀菌的作用,可以保护我们的健康。”然后就让同学们观察大蒜,再具体实地测量每一株蒜苗,它们的高、粗、叶片的长度,目前有几片叶子,每一片叶子的形状等。同学们记录得比较详细。
我告诉同学们:“测量时一方面,要精准地记录用尺子量出的数据,另一方面,要比照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来理解。比如说,蒜苗儿的粗细跟同学们的中指差不多,有的甚至比中指还粗,那是多少呢?蒜苗的叶长有的十几厘米,有的达到了40多厘米,又跟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差不多呢?”就这样,引导他们把搜集的数据感性化,融会贯通。以后再看到类似的长度,他们就会心中有数,将来搞一些测量测绘啊,或者是画一些标识图,就会做到相对的准确一些。
“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看来,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走进生活,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品味生活,才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
篇三:育苗日记
二年级盛元熙
上一周,刘老师给了我五袋蔬菜种子,有油青甜菜心、上海青、白茄子、旱*瓜、无蔓早绿西葫芦。我要把他们育出苗,育好苗以后,种到我们的开心小农场里。
今天下午,我写完作业,开始育苗。我先把西葫芦种子放到温水里泡上,让种子醒一醒,同时把旱*瓜的种子也放到了温水里醒。这两种蔬菜种子长得不一样,西葫芦的种子大,样子像西瓜籽;旱*瓜的种子很像大米的米粒儿,要小一些。
把他们泡到温水里以后,我就下楼去找土。我用我的小桶在花池里盛了一些土,把土装到六个纸杯里,每个纸杯装了多半杯。好了,现在我要去种他们了。
这些种子在温水里醒了一个多小时,都变得湿漉漉的。西葫芦的种子都有些发黑了,旱*瓜的种子还是白白的。我把小种子们一粒一粒地摁进纸杯的土里。每个纸杯种下三粒西葫芦种子,或者四、五个旱*瓜种子。这些种子种满了六个纸杯。然后我给它们浇上水,贴上标签,把他们整齐地摆放到窗台上。这里有阳光,很暖和。
最后,我对他们说了一句话:“你好,小种子!你们在土壤里舒服吗?”我希望它们快快发芽。
一周以后,他们发芽了,三周后长大了,我把他们移栽到学校的小农场里。
篇四:一派生机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转眼间,时光已进入农历的4月初5。大街上透明墙的篱笆上,蔷薇怒放,随微风飘来阵阵芬芳。今日太阳已到达*经45度,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了东南方,已是立夏时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日的第一个节气,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春已华丽谢幕,夏已隆重登场。
也许是因为吸收到了足够的阳光,“开心小农场”呈现出一片恣意狂长的景象。瓜果蔬菜们仿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抓紧分分秒秒日夜健壮起来,大有“椰风挡不住”之势。
春笋拔节般可着劲儿往云里窜,两天不见,就变成了一根根两尺高的绿“手杖”。香菜也一棵棵往天上抻,也想迎着阳光绚烂一回,开出了或淡紫或雪白的米粒般的小花,五片小小的花瓣对你绽放,微小的花蕊清晰可见,闻一闻,竟然有一股子泥土的清香,真是“芫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啊。甜菜疙瘩吸足了阳光、营养、水分,显得特别水灵,
蒜苗已渐长老,再也不能品尝鲜味了,然而令人惊喜的是,从一根根茎秆中间,竟然抽出青青的蒜苔来。那蒜苔戴着一顶尖尖的辣椒帽,煞是可爱,翠绿翠绿的蒜苔有的直挺挺的往高处长,有的弯下了脖颈,眉目含情,一副娇羞的模样。此时你若想提一根,必须要慢慢地,匀住劲儿。
屏住呼吸,一点点抽丝般往外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你会惊喜地收获一根翠玉般的嫩茎来,那样光洁漂亮、那样柔软细腻,那样鲜嫩美味。水萝卜也已丰收在望,嫣红嫣红的果实拱裂了泥土,四五片肥硕的叶子,草帽般遮住娇羞的面庞,它钻出地面觑着眼儿往外张望。拔出一颗,竟然有桃子一样外形,樱桃般的玲珑,真是美得令人心醉!有几颗旱地草莓也圆润了、红透了,闪着亮晶晶的光泽,令人禁不住垂涎欲滴。
开心小农场是我们的最爱。我们精心照顾了农场里这些绿色的生命,育苗、移植、浇水、施肥、除草。狂风来袭我们忧心如焚;骤然降温,我们寝枕难安;瓜秧长了,我们赶紧搭架子;冰雹降至,抓紧盖膜。
一次次汗流浃背,一次次腰酸腿疼,一次次提心吊胆,一次次的惊喜连连,一座小小的开心农场,给了我们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正因为付出了无数的情感与心血,这些绿色的精灵在我们心中更是弥足珍贵,我想,在它们心中,我们也应该是它们的惟一了。
篇五:*金瓜种植记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天是最劳累的季节,也是满怀希望的季节。赶着节气时令我们在花箱里移栽下新的幼苗。怀揣着梦想,小心地呵护,悉心地照料,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翻土、施肥、浇水、捉虫,搭架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早晨,孩子们忙着来浇水,下午放学后,孩子们辛勤地除草,就连礼拜六礼拜天也不舍得闲着,一有孔隙,就慌着往田间跑。
可是风雨无常,可怕的疫情让我们的学校按下了暂停键。
隔离期间,苗儿无人照管,大部分枯死了,难能可贵的是有几株竟然挺了过来,小满时节,终于等来了开花的*金时刻,那花儿金灿灿的,烂漫无比,大家开心极了,认真写观察记录,用心写观察日记。
可是,令人难过的是,有两朵雌花因为没有授粉而凋谢了。于是刘林老师决定教给孩子人工授粉。学习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这一时刻对学生来说是神奇的,庄严的,终生难忘的。因为这个仪式,促使他们对雄花和雌花的异同进行了特别特别仔细的观察;因为这个仪式,使得它们写出了不同寻常的连续观察日记,这种体验是铭刻到骨子里的终生难忘的体验。
夏至来临,授过粉的*金瓜成熟了,长长的,橘红橘红的,发出诱人的光泽,看上去就感觉甜甜的,甜到心里。亲自实施人工授粉的姚明轩同学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满脸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大声呼喊:“这是我亲手人工授粉的南瓜呀!”
不足方寸的开心农场,给了我们别样的体验。它不仅给了孩子一份接触自然,亲近泥土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学练结合、学做合一的舞台,更给为师者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与实践生活化教育思想精髓的天地。
篇六:不合时令的萝卜
节气已经进入年的大暑,今天是7月27日,三伏天第一伏的第6天。按说应该是种萝卜的节气,可是我们有一批萝卜种得太早了,有一株已经开花了,于是必须得拔掉了,否则又要变成木质纤维了。所以,我们在头伏天竟然要拔萝卜了!
今天下午,我通知同学们来拔萝卜。经营了这十来平方的小小农场,深知农民朋友的不易,每天下午,农场里飞的黑压压的全是蚊子,他们围着人打转转,来势汹汹,仿佛要吸干我们的血方肯罢休。于是我通知孩子们必须穿长袖长裤,刘老师更是心细,挨个地给他们全身上下喷洒上花露水。
开始挖萝卜了,他们一个个兴奋地小脸通红,挥起了小铁锹,跃跃欲试。可是因为没干过农活,根本就不知道往哪儿用力,有的不知道用脚踩铁锹头,有的径直对着萝卜切了下去,各种各样的姿势形态,实在是幼稚极了,但是态度特别端正,挖得极其认真,严肃,谁也不敢有丝毫懈怠马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个萝卜终于挖出来了,他们欢呼雀跃,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心情不亚于寻到了宝藏!
这块小小的农场,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探究与锻炼的机会,通过亲自挖掘,他们明白了:原来,萝卜是这样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这次挖出来的萝卜,个个都是又小又瘦,弱得可怜,最大的只有10厘米长,小的根本就没长成萝卜,只能算是一根较粗的萝卜根而已,压根就蹬不了大雅之堂,端不上饭桌。于是,我们引导孩子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糟糕的收成?”经过询问、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也许是因为土地太贫瘠了吧!更重要得原因可能是我们在不该播种萝卜的季节,种下了萝卜!
耕种农作物一定要遵照时令而行,万不可违反大自然的规律。教学相长,知行合一,我们和孩子们又明白了一个道理。
篇七:收萝卜
三(3)班胡若菡
今天下午,许老师发消息说,学校种的萝卜成熟了,可以采摘了。我赶紧报名去收萝卜。虽然今天天气阴沉,可是大家都非常激动,尚子昂、姚明轩等同学早就来了。在拔萝卜之前,我们做了一项准备工作——洒花露水。我们浑身涂满花露水,防止被蚊子咬。
首先,刘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一下“装修”后的小农场,墙上装饰了标识,贴上了“开心小农场”五个大字;
园里的甜瓜,老师也它们支了不同形状的架子,有月亮形的,有蝴蝶形的,有太阳形的,还有花瓣形的。
参观完后,老师又让我们自己观察种植箱里的植物,我发现一个月不来,科学实验田就发生了“大变革”,田里种了豆子和*瓜,箱子里种了丝瓜、西瓜、南瓜,小西红柿也长大变红了。最吸引人的就要数西瓜了,因为最大的一个西瓜已经有我三个拳头那么大了,但最小的只有我的手指关节那大,而且浑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
我们开始挖萝了。轮到我的时候,我选了一棵露在外面的萝卜,我想先用铲子在离萝卜稍远的地方把土挖松,但我发现最上面的土已形成了土块,非常硬。我只好用双手把硬土块放到旁边,再轻轻一跷,萝卜上就出来了。我再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棵萝卜也挖了出来。
突然,下雨了。我们只好来到学校操场上的看台避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萝卜的知识:多吃萝人对身体好,因为萝卜里面含有许多维生素;多吃萝卜多了会放屁,这是因为萝卜有顺气的功能。我们又说了一下萝卜的样子,萝卜很小,叶子很大,而且整棵萝卜的五分之四都是叶子。叶子是深绿的,边缘是波浪线,而且叶子不是整个,而是分段的,上面比较大,下面比较小,中间由细小的波浪形叶子来连接。它的茎是翠绿色的,稍微有点儿白,细细长长的,和叶子形成簇生,再往下就是萝卜,它露在外面的部分是墨绿色的,在土里的是乳白色的。有的萝卜像钻头,一下子钻入地中,给大地打了一个窟窿。
活动结束了,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萝卜,还说等到西瓜熟了,还让我们过来摘西瓜呢!真期待摘西瓜的日子早点到来!
篇八:南瓜节
我们的开心小农场里,种了几株南瓜。暑假里,孩子们照样经常来浇水、施肥、除草、搭架子,每次来都要忙半天,毫不懈怠。种在北墙角篱笆墙旁边的一颗,特别茂盛,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藤蔓爬满了篱笆墙,又在塑胶操场上铺满了一大片,可是果实被路人偷偷摘去了,哎,就算和他分享了吧!种在花箱里的南瓜长得也不错,在刘林老师和学生们的辛苦下,爬满了廊架,看着满架的绿叶*花,真是神清气爽。但是,这个地方不通风,离两个水池较近,蚊子特别多,一到傍晚总是黑压压一大片,围着人打转转,我们劳动时经常被咬的满胳膊满腿都是红包。可是,孩子们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反而乐在其中,看来劳动真的能愉悦心灵。
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种植箱里的南瓜硕果累累,暑假里,一个个像深绿色的葫芦似的挂满了藤架。
开学后,南瓜藤枯萎了,果实却变*了,外皮还长了一层白霜,看来是长老了,可以收获了,我们要过一个南瓜节。
.09.14,我们竖起了梯子,采摘南瓜。
一圈同学扶着梯子,两个人上去采摘,其中一个用双手抱住大南瓜,另一个用剪刀“咔嚓”一下,利利索索就剪断了瓜蒂,一个大南瓜“噗通”就拥入他们的怀抱。瞧,抱着大南瓜,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喜悦来自一个春季加一个夏季的辛劳,这喜悦来自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呵护与牵挂,
这喜悦,任何物质奖赏都无可替代。这喜悦来自于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采回来的南瓜,展览在科学实验室。我们专门蒸了一锅南瓜给孩子们开了一个“尝瓜会”。他们闭上眼睛,细细品尝,满脸是幸福和满足的神情。
品尝着自己亲手种的纯绿色无公害南瓜,他们也许回想起给南瓜人工授粉的镜头,被蚊虫叮咬的奇痒感觉,每天早晨伴着朝阳喷水浇灌的画面……那滋味能一直甜到心里,这是真正的大自然的味道!劳动创造美,唯有劳动才能带来这种深层次的精神的愉悦。
篇九:收集松针
四三班李俊溢
今年秋天,我们开心小农场迎来了大丰收。丰收后,小农场里的种植箱空了出来。老师决定把每个培育箱承包给同学们。我和商源俊挑选了一个水池旁边的种植箱。由于里的土壤贫瘠,容易板结,肥力不足,老师对我们说松针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周末可以去捡些松针来改善土壤。
9月24日星期六,我和商源俊约定,下午2:30到小区后面的小山上捡松针。吃完饭我和妈妈就先去了,商源俊还没到。最开始我先摘的树上的松针,妈妈说:“落在地上的松针更适合做肥料。”于是我一根一根的捡起了石板小路上的松针,捡了半天也没捡多少。为了提高效率我给商源俊打电话,让他来的时候拿一把扫帚。
商源俊来了,我拿起扫把扫起了小路上的松针,先把它们扫成一座“小山”再和商源俊一起用手把松针抓进袋子里。时不时我们还被松针扎到手。我想为了我们的小农场,我还是忍痛坚持吧。
这时妈妈发现松树下面的松针铺了厚厚的一层。我用扫把扫了扫,松针横七竖八的交错在一起,像一张厚厚的地毯,牢牢地贴在地上,根本扫不起来。商源俊爷爷想到了个好办法,用一根小木棍插进去,使劲一划,松针就跟着小木棍聚拢在一起,然后再用搓斗把松针铲起来倒进袋子里,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在爷爷的帮助下,不一会就捡了一大袋子松针。还是爷爷生活经验丰富,办法多。
我和商源俊把松针送到了开心小农场。许老师说周一把松针撒进培育箱里。希望我们的培育里的土壤肥力最好,明年能结出最多的果实。
结束语:
“开心小农场”,虽不盈尺寸,然而创意无限。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劳动,探究未知的空间;一个激发灵感、创造美好的平台。这样的农业劳动实践课程,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劳动品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劳动教育,我们将继续探索。